上迈新能源的轻质光伏组件,使用复合材料替代传统光伏玻璃,将晶硅电池的发电优势和薄膜电池的轻柔优势相结合。
其业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自环节在2021年的表现,看看哪个环节才是2021年的光伏大赢家?合盛硅业:2021年归母净利润85-87亿 同比增长505.28%-519.52%作为我国工业硅产业最大的企业,合盛硅业是新特股份、大全能源等硅料巨头的重要供应商,业绩也随着硅料价格的上涨水涨船高。尤其是硅料环节,落后产能被淘汰出局,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。
近日,合盛硅业、通威股份、上机数控等企业率先披露业绩预增公告。其中四季度净利润环比三季度有所下滑。业绩预增公告显示,2021年上机数控归母净利润为16.3-18亿元,同比增长207%-239%。下游组件巨头中,只有晶科能源率先公布业绩,预计2021年营业收入为360亿元至385亿元;预计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.3亿元至8.7亿元。业绩预增公告显示,2021年合盛硅业归母净利润为85-87亿元,同比增长505.28%-519.52%。
按照季度进行划分,上机数控四个季度利润分别为3.15亿、5.34亿、5.56亿、2.25-3.95亿。但在进入2021年后,下游需求明显提高,硅料价格已再次上扬,加上通威新增产能投产,一季度净利润有望达到25亿。三、光伏制造将形成新竞争格局按照上述推断,2022年光伏产业链最痛苦的是严重过剩的硅片环节,其中以专业化硅片商最甚;最开心的仍是硅料企业,龙头将获利最大。
硅业分会已就投资过热做出警示,硅料短期供应持续紧张,未来2年~3年产能将持续释放,中长期或出现供大于求局面。比如硅片行情差的时候,即可调高硅片自用比例,加工成组件产品对外销售;反之亦然。隆基市值虽处于高位,但硅片已经没有绝对优势,保持和突破的压力加大。2022年,电站装机结构也将呈现新的特征。
随着上游硅料、硅片价格的回调,以及下游强劲装机需求的支撑,2022年电池片、组件环节的盈利能力将得到修复,不必再受夹板气。业内此前预计,十四五光伏年均装机介于70GW~90GW之间。
涨价潮源于硅料的量缺价高,而高度集中的硅片企业上半年也收获了红利,下半年因新产能释放以及低价存货用尽而利润缩水;电池、组件端的成本转嫁能力明显更弱,利润严重受损。截至2020年末,隆基硅片、电池、组件三端产能分别为85GW、30GW、50GW;中环主要为硅片、组件两端,产能分别为为55GW、4GW。隆基在硅片建立起绝对优势后,进军组件业务,与自己的客户直接竞争订单,且抢成老大,破坏了自身的产业生态。招商证券测算,全国分布式光伏潜在装机空间超过500GW。
相比之下,中环的客户基础更为扎实,粘性更强,这是中环在硅片降价中拥有的优势。基于此,叠加产业链价格的下行预期,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测2022年光伏新增装机将在75GW以上。光伏电站大致可分为集中式和分布式两类,后者又细分为工商业和户用。二、硅片高利润时代告终2022年硅片环节将品尝产能超速扩张的苦果,成为竞争最激烈的环节,利润和产业集中度均将下降,将告别长达五年的高利润时代。
过去十多年组件价格基本遵循单边下行的逻辑,2021年的价格反转抑制了下游电站的装机意愿。受益于整县推进政策、一度电补贴3分钱政策的刺激,户用装机猛增;而集中式装机因涨价而萎缩,2021年分布式装机大概率创历史新高,在总装机中的占比也将历史首超集中式。
如此看来,一体化程度较低的中环可能在此轮降价潮中受伤更重,该公司也正在快马加鞭加码自身组件产能。据《财经》记者不完全统计与推算,2022年底仅Top5硅片企业就将新增约100GW产能,硅片总产能近500GW。
2022年硅料价格依然较高,通威作为龙头获利最大,而隆基的硅片利润进一步收缩,通威有可能超越隆基,成为最赚钱的光伏公司。头部企业也不能高枕无忧,要利用自身规模、成本、技术、品牌优势保住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。通威在保证硅料和电池绝对优势的前提下,通过与天合光能(688599.SH)、晶科能源等进行股权合作互补,来保障自身硅片的需求。2021年是十四五的第一年。目前在光伏制造端的四大环节中,隆基在硅片、组件两端登顶,通威则在电池和硅料两端登顶。2021年6月国家能源局下发《关于报送整县(市、区)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方案的通知》,明确整合资源实现集约开发,全国各地掀起分布式光伏的投资热潮,31省共申报676个县。
在双碳目标的刺激下,高利润、低门槛的硅片环节更加受到资本的青睐,超额利润随着产能的膨胀逐渐消弭,硅料涨价更是加速蚕食硅片利润。他认为,双碳目标刺激下,越来越多的新入局者投资光伏制造端,这给传统光伏企业带来巨大挑战,可能会让产业格局产生根本性变化。
未来,光伏产业链各环节发展不均衡的生态仍将持续,保障供应链安全是所有企业的重要课题,价格波动大将导致履约率降低、行业信誉度受损。12月中旬,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长任育之指出,下一步将开展分布式光伏监测评估、加强指导,规范有序推进。
尽管2021年硅料的高利润已导致扩产,但由于进入门槛高和扩产周期长,明年其与硅片端的产能差距依然明显。据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统计,目前国内已公布合计超过60GW的大基地项目规模,19个省(区、市)共计约89.28 GW的光伏电站配置规模。
一位光伏企业前高管认为。2021年底,隆基、中环股份(002129.SZ)双寡头对垒的火药味渐浓,双方已先后各自累计降价两次。在体量和行业地位上,通威已与隆基相当,市场对通威这位后起之秀寄予厚望。这引起了国家电投、国家能源集团、华能集团等央企,以及地方国企的浓厚兴趣,与正泰、天合光能、晶科等民企一同跑马圈地。
2020年,协鑫在硅料和硅片环节的全球第一头衔,各被通威和隆基夺取。一直以来,分布式光伏市场因为分散、体量小而以民企开发为主。
随着行业利润的重构,以及新玩家的涌入,2022年光伏行业的竞争格局也存在较大变数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垂直一体化是把双刃剑,尤其是电池、硅料这两个投入过大的环节,协同合作是很好的方式。
硅片降价潮下,隆基、中环两大巨头的承压能力或因一体化程度出现分化。除了价格,大尺寸化也是两大头部争夺市场的重要抓手。
按照目前的规划产能来看,届时它很可能空降成为仅次于隆基、中环的第三大硅片商。受价格刺激,国内几乎所有的硅料龙头都已抛出了不小的扩产计划。隆基在硅片和组件端建立起的绝对优势,使得其可根据市场情况灵活调整硅片外售比例,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。在双碳目标的刺激下,资本争相加码光伏,新一轮产能扩张已经开启,结构性过剩和失衡仍然存在,甚至可能加剧,新老玩家厮杀之下,行业格局重构势所难免。
由于所涉产业链环节不一致,隆基与通威至今仍未正面交锋过,外界也不常将它们放在一起比较。自2016年开始,单晶硅逐步取代多晶硅,技术代差带来了持续的超额利润,作为单晶老大的隆基股份(601012.SH)自然吃到了最大的一块蛋糕,它与中环股份通过重磅扩产迅速形成了双寡头的垄断格局;晶科能源(NYSE:JKS)、晶澳科技(002459.SZ)等传统组件商不愿受制于人,也扩产硅片;同时也培育出了诸如上机数控、京运通等第三方硅片商,单晶硅片产能趋于饱和。
2021年开始后,硅料环节的量缺价高依次向硅片、电池片传导,叠加玻璃、EVA胶膜、背板、边框等辅材涨价,组件价格年内一度被推回至三年前的2元/W,2020年为1.57元/W。一直以来,隆基、中环分别为182mm、210mm阵营的主要代表,泾渭分明。
基于对产业链价格的下行预期,以及国内巨大的项目储备量,光伏行业协会预计2022年光伏新增装机很可能超过75GW。除了产能具备后发优势、没有历史包袱外,业内有观点认为在一体化布局模式上,通威也略比隆基技高一筹。